time

By // 沒有留言:

成長是學習用時間~
成熟是懂得用時間~
成功是能夠掌握時間~

如何閱讀一本書

By // 沒有留言: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比速讀更可以增加你閱讀一本書的效率,念一本書不只是快就有用理解更是

重要,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省下很多時間在你閱讀一本書上,算是一本進階的工具書,帶

領你從國小學會閱讀後,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心得:

他從基礎閱讀到略讀,再到分析閱讀,主題閱讀,不同層次的閱讀境界,都一步一步講解,他像是一本講義,更是一本閱讀的工具書,沒看過的應該去看看,看過的更應該反覆多看幾次,真的很有幫助^^"

人生

By // 沒有留言:

可口可樂總裁曾說:
我們每個人都像小丑,玩著五個球,
五個球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靈魂,
這五個球只有一個是用橡膠做的,掉下去會彈起來,
那就是工作。
另外四個球都是用玻璃做的,掉了,就碎了。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By // 沒有留言: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資料來源:網路流傳)
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
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
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
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
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
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
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
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
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
,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
,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
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
,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
。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
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
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
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
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
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
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
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
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
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
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
,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
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
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
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
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
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
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
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要改的
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
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
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
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
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
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
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
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
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
,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


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
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
。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
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
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
中學裏,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
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
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
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
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
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
(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學教書,賀
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
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
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
,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
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
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LawrenceBerkeley
Building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
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
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
,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
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
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
畫下次的旅行到那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
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
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
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
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
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
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
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
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
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
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
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
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
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
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
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
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
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
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
、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
。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
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
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
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
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
,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
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
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
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
生方向更重要的。


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
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
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
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
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
論。


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
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
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
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
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
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
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和別的教授溝
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
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一個教
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
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
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如此可
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N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
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
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
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
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
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
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
,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
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
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
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
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
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
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
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
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
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
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
。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
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
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
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
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
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
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
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
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
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
,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
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
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
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
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
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
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錢不多更要投資

By // 沒有留言:

內容簡介

政大教授曾巨威:有錢大戶6成以上所得來自股利,靠著股票錢滾錢,財富迅速累積;窮人沒錢買股票,8成所得靠薪資,貧富差距自然拉大。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也說:「M型社會來臨,薪水再已不能致富,唯有投資才是致富之道」
富人靠股利致富,薪水階級沒得靠,更要學習投資。許多人抱怨沒有大錢可投資,其實小錢投資方法也不少!本書特別介紹四種3千到3萬元的投資工具;且全部經過實際操作後將經驗大公開!

心得:

      本來是去書店找其他書的,看完一段"漫步華爾街"之後,無意間抽出這本起來看,很薄,兩百頁上下,我又多花了兩個小時左右在書店把他看完,還不錯,適合想多了解投資工具的初學者看(就是我= =")

他主要是在介紹四種投資工具:水餃股,認股權證,選擇權,基金,主要都是讓小額投資人可以利用的工具,前三項都在強調"風險有限,獲利無限",用對方法跟分配方式都會有很不錯的獲利,也讓我更體會到資產分配的重要性,還不賴,是今年1月出版,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書店翻一翻!!

小路

By // 沒有留言:

別為了滿足慾望與好奇心

去過度探索大路旁的小路

可能因為這個轉彎

而忘記原來的路...

年輕漂亮MM想嫁有錢人 金融家的回復令人拍案叫絕 (環球時報)

By // 沒有留言:

年輕漂亮MM想嫁有錢人 金融家的回復令人拍案叫絕 (環球時報)
一個年輕漂亮的美國女孩在美國一家大型網上論壇金融版上發表了這樣一個問題帖︰我怎樣才能嫁給有錢人?

"我下面要說的都是心里話。本人25歲,非常漂亮,是那種讓人驚艷的漂亮,談吐文雅,有品位,想嫁給年薪 50萬美元的人。你也許會說我貪心,但在紐約年薪100萬才算是中產,本人的要求其實不高。

這個版上有沒有年薪超過 50萬的人?你們都結婚了嗎?我想請教各位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嫁給你們這樣的有錢人?我約會過的人中,最有錢的年薪 25萬,這似乎是我的上限。要住進紐約中心公園以西的高尚住宅區,年薪25萬遠遠不夠。我是來誠心誠意請教的。有幾個具體的問題︰一、有錢的單身漢一般都在哪里消磨時光? (請列出酒吧、飯店、健身房的名字和詳細地址。)二、我應該把目標定在哪個年齡段?三、為什麼有些富豪的妻子看起來相貌平平?我見過有些女孩,長相如同白開水,毫無吸引人的地方,但她們卻能嫁入豪門。而單身酒吧里那些迷死人的美女卻運氣不佳。四、你們怎麼決定誰能做妻子,誰只能做女朋友? (我現在的目標是結婚。)"——波爾斯女士
下面是一個華爾街金融家的回帖︰

"親愛的波爾斯︰我懷著極大的興趣看完了貴帖,相信不少女士也有跟你類似的疑問。讓我以一個投資專家的身份,對你的處境做一分析。我年薪超過5 0萬,符合你的擇偶標準,所以請相信我並不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從生意人的角度來看,跟你結婚是個糟糕的經營決策,道理再明白不過,請聽我解釋。拋開細枝末節,你所說的其實是一筆簡單的"財""貌"交易︰甲方提供述人的外表,乙方出錢,公平交易,童叟無欺。但是,這里有個致命的問題,你的美貌會消逝,但我的錢卻不會無緣無故減少。事實上,我的收入很可能會逐年遞增.而你不可能一年比一年漂亮。

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我是增值資產,你是貶值資產,不但貶值,而且是加速貶值! 你現在25,在未來的五年裡,你仍可以保持窈窕的身段,俏麗的容貌,雖然每年略有退步。但美貌消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如果它是你僅有的資產,十年以後你的價值甚憂。

用華爾街術語說,每筆交易都有一個倉位,跟你交往屬于"交易倉位"(trading position),一旦價值下跌就要立即拋售,而不宜長期持有——也就是你想要的婚姻。聽起來很殘忍,但對一件會加速貶值的物資,明智的選擇是租賃,而不是購入。年薪能超過50萬的人,當然都不是傻瓜,因此我們只會跟你交往,但不會跟你結婚。所以我勸你不要苦苦尋找嫁給有錢人的秘方。
順便說一句,你倒可以想辦法把自己變成年薪50萬的人,這比踫到一個有錢的傻瓜的勝算要大。
希望我的回帖能對你有幫助。如果你對"租賃"感興趣,請跟我聯系。"——羅波.坎貝爾(J‧P‧摩根銀行多種產業投資顧問)

化研所考試 (考古篇)

By // 沒有留言:

謝謝大家花時間看完我的文章...

有介於不少版友來信問我考古題的問題

我一次寫出來希望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

考古題的重要性當然不在話下...

我是從10月開始慢慢地做考古題...

做到開始3月考試~

這些考古題都是我自己寫的,我參考的東西很多

仿間有賣的考古題解答(有些錯的滿多的)

補習班講義(老師有時候也會留一手,至少我問問題常問到解答是錯的,

老師會跟我講,可是沒有常問問題的同學可能就不知道了)

還有學校老師,同學,不過最後還是以"原文書"作為正解的標準

最後面有我寫的考古題,8x份,不包括儀分在內,

你一個禮拜寫四份+訂正 一個月16份

你也要花5個月,所以能及早擬定計畫去做,就不會到時有寫不完的窘境

當然,你想專攻某所學校,甚至可以做到8x年的考題,只是說往前寫,難易度會變難,

考古不高,但是可以了解學校整個考試的趨勢,我自己是有寫8x~9x 年份的有機,實力當然會提升很多,因為現在考試比以前簡單很多,複雜的會了,簡單得更容易上手!!

至於儀分考古題,在你沒有念好以前,想寫考古題是很花時間的,因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原文書中找答案,你沒有念一定量的書,你想在那麼厚的原文書中找答案,就像海底撈針,我常常花一整個晚上來找一份儀分考題的答案,而且儀分東西多,考古性不高,所以很多人都說儀分的投資報酬率差.但是儀分考題關聯性往往很高,就是你很容易從考題上了解這學校出題的大方向,然後在這範圍內的內容都去念,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至於寫考古題,我自己是把每一份考古題都當作一次考試,規定時間為70分鐘,再利用最後10分鐘重頭檢察,(真正實際考試時間為100分鐘)一開始寫不完是很有可能的,我這樣做是在訓練自己掌握時間及判斷難題,簡單題的先後順序,你當然可以依您自己的需求做安排,寫久了你應該會慢慢適應在70分鐘內,把大部分你會的題目做完而且檢查過一遍,只是寫考古題前,你應該是已經念過一遍書才去寫,寫到不會的,就是你該加強的章節啦

結論:考古題必寫(考古性在學校篇有提),並以原文書為參考標準~

不要完全相信仿間的書籍,或補習班講義,請自己作最後的判斷

-----------------------------------------------------------------------------------------------------------------

考古題:

台大

有機: 96 95 94 93

無機: 96 95 94 93

物化: 96 95 94 93

成大

有機: 96 95 94 93 92 91

無機: 96 95 94 93 92

物化: 96 95 94 93 92

中興

有機: 96 95 94 93 92 91

無機: 96 95 94 93 92 91

物化: 96 95 94 93 92 91

儀分: 96 95 94 93 92 91

中正 (空著表示表示網路上該學校沒有把考題放上去)

有機: 96 95 94 92 91

無機: 96 95 94 92 91

物化: 96 95 94 93 92 91

中山

有機: 96 94 93 92 91

無機: 96 95 94 93 92 91

物化: 96 94 93

文章分類